青色胎记表现为眼眶周围的淡褐色的点状、片状色素斑或青黑色色素斑;重的可表现为单侧面部或双侧面部的褐色,青褐色或青黑色色素斑,皮损广泛者亦可累及头皮、耳颈、躯干、上下肢等部,口腔和鼻咽部粘膜及巩膜亦可受累。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
我院青胎记治疗前后对比图
中文名 青色胎记
种 类 蒙古斑、太田母斑、伊藤母斑等
护理方法 禁烟酒,忌食腥辣食物,防晒
治疗方法 磨皮或植皮、冷冻治疗、Recell超频点位祛色工程等
原因
青色胎记本质上是一种常与三叉神经周围分支分布相一致的真皮层黑色素增多的疾病。而青色胎记的形成原因有年有家庭史,大多数青色胎记出现在出生或出生后不久时便有,有部分患者为迟发性,或青春期发育或产后、外伤后发生,个别患者青色胎记的形成可以在35岁以后。太田痣的颜色可随季节变化,如夏季颜色较深,冬季较浅,情绪对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
种类
蒙古斑、太田母斑、伊藤母斑、青色母斑
患处
一般出现在人的眶周、额、前额、颧部、颞区和鼻翼等受累的部位
护理方法
1、痛觉较为敏感的患者,回家后可能仍会觉得不舒服,此时,较好静卧休息,一般1天后,症状会自然消失。
2、色素消退是一个缓慢的生物学过程,一般为1-3个月,少数病例可长达9个月。
3、治疗后一周,禁烟酒,忌食腥辣食物,防止创面发炎。
4、大面积治疗后局部略肿胀或有少量水泡,此为正常现象,6小时后逐渐消退,创面形成痂皮,7-14天且自然脱落,不要强行剥离以免留疤。
5、必要时需遵医嘱口服抗生素,局部烧伤应用湿润膏4-6天,每天1-2次,以防止继发感染的出现。
6、防晒不佳者、或易出现色素沉着者,15天后,所以要防晒。
宝宝胎记
宝宝青色胎记出现在一侧眼眶周围、颞部、前额、颧部及鼻翼出现散在或进行性增多的斑点或小斑片,也偶有发生于双侧面部的,往往呈双侧对称,有的黑色素细胞同时还分布于结膜、角膜及视网膜上等特殊部分,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一般中央部色较深,边缘色较淡,可呈褐色、黑色、青色等不同深色种颜色,有的宝宝青色胎记发生在眼睛巩膜上,颜色呈蓝色。宝宝青色胎记无自觉不适的症状,对身体的健康危害不大,但是它一般长在人的面部,颜色也较深,对人的美观影响很大,会使宝宝产生自卑心理,给宝宝带来心理的压力。宝宝青色胎记越早治疗越好,一般在宝宝一周就可以进行治疗了。那宝宝的青色胎记如何治疗呢?
治疗方法
磨皮或植皮
这种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治疗青色胎记的方法,是利用砂轮磨皮将病损区皮肤磨去,有的直接将病损区皮肤切除,然后再植皮。这种传统的治疗青色胎记的方法无疑会留下明显的疤痕,并且也很疼痛,难以保养,因为是植皮,即使较成功的手术,所植的皮肤会非常不自然,这种治疗青色胎记的方法的结果看上去尤如患处“打了一个补丁”一样,效果并不怎样明显,但价格会偏低。
冷冻治疗
治疗青色胎记的方法缺乏选择性,它是从皮肤表面一层一层地由表及里地把组织冻坏,由于病损部位深,所以冷冻青色胎记的治疗方法极易留下瘢痕。冷冻治疗青色胎记的方法的深度是不够的,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甚至有统计这种冷冻治疗的治疗青色胎记的方法是无效的。
Recell超频点位祛色工程——治疗胎记的金标准
Recell超频点位祛色工程通过精确的诊前评估,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依据多项病因精准检测技术、再以专业医师进行逐步分型、分期、分类、分性,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立足于分型论治、多维治疗原理。通过对30余项核心技术超百项辅助技术进行科学动态组合,达到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效果。点击在线咨询疗法详情
人群
青色胎记多见于黄种人和黑种人,而白种人中少见。在日本,发病率据报道为0.89%,而国内的调查则显示为0.16%,低于日本的水平。青色胎记多发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4-5,起病年龄自出生至81岁不等,而约60%的患者于出生后1年内发病,其余大部分于1-10岁时发病,青春期后发病者少。据一项调查显示:出生即发病者23.3%,0-1岁发病者25%,1-10岁占10.8%,11-20岁占36.2%,21-26岁占4.6%。可见青色胎记的发病高峰有2个:婴儿期和青春期,这可能和垂体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青色胎记患者一般无家族史,和近亲婚配亦无关,阳性家族史的发生率约2/208,故一般认为该病和遗传关系不大。
【温馨提示】治疗青胎记,患者一定要选择正规专业的医院,切勿擅自用药或是偏方治疗,以免治疗不当加重病情。如有疑问或是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请点击【在线咨询】或拨打【咨询热线:13129354792】,咨询医生会为您提供就医指导和健康咨询。广州健肤胎记专科医院医生在了解您的状况后,会依据您的实际情况制定较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健肤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广园西路121号美博城附楼
特别申明:本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粤ICP备16048394号-23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5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粤(A)广(2021)第503号